攀枝花公园于1978年建成运营,位于市中心优质地段,占地约117.38公顷,是兼具休闲娱乐、红色教育、绿地保护等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公园,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攀枝花的城市IP和市民的重要精神家园。但由于多种原因,公园部分经营性资产长期闲置,服务功能发挥不足、运营举步维艰、社会效益低下。今年8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国有资产资源清查工作方案,要求对各级政府拥有、管控的实物、债权、股权等国有资产和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等国有资源进行“起底式”清查,分领域、分类别建立闲置低效资产资源台账,持续推进盘活利用。攀枝花市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在“起底式”清查基础上成立工作专班,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通过改革破解关键制约,全力推动攀枝花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经营权出让,系统推动“三个转变”,有力有效盘活低效资产资源。
一是推动管理方式效益化转变。实施公园管理机构改革,新成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公园管理,减少人员数量、重新定额定岗、赋予经营职能;开展绩效管理体制改革,将机构人员绩效工资与公园运行管理质效挂钩,着力提升公园管理效益。
二是推动投入机制多元化转变。出让公园配套服务项目5年经营权,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园运营,建立公益资产主要由财政投入、经营性资产主要由社会资本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推动公园从“等钱吃饭”到“找钱吃好”转变。
三是推动运营模式市场化转变。坚持公园姓“公”原则,推动公园运营模式从“1”向“1+1+N”转变,即由原“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独立运营转变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社会资本方+合作方”共同运营模式,财政在企业运营产生效益后,通过考核予以政策激励,以此调动各方积极性,最大限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
公园改制后,实现了财政增收节支、国有资产增值和公园品质提升多重效果。一方面,经营权出让实现2700万元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还将带来后续5年税收和非税收入持续增长,预计每年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达800万元。同时,通过社会资本方投入和机构减员,预计地方财政对公园的公共服务设施管护、管理人员等支出每年将减少700万元。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后,攀枝花市将围绕“吃”“行”“游”“购”“娱”等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社会资本方将依托公园优质资源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旅项目,提供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打造更契合群众需求的服务消费场景,全面提升市民消费意愿和消费层级,增加经营收益的同时,也为公园持续提供人气和商机,间接提升公园内资产资源价值。下一步,攀枝花市财政局将在财政厅的指导下,积极借鉴攀枝花公园配套服务项目经营权出让项目工作经验,统筹做优国有资产资源增量、有效盘活存量,通过盘活存量带动增量,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攀枝花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财政部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