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政府网站年度报表

依申请公开

  • czt000000/2024-02243
  • 〔〕 号
  • 2024-12-16

湖北英山:盘活国有资产,建设大财政体系国有资产盘活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24-12-16 12:11 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一、盘活国有资产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经济稳步向上,在欣欣向荣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到省、市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优质国有资产等途径,积累了一大批存量国有资产。在财政资金充裕、经济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国有资产遵循“谁购置、谁拥有、谁管理”的原则由各单位自行管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意识薄弱,导致部分单位产生“重资金管理、轻资产管理、重资产数量、轻资产效益”的思想,同时受岗位编制限制,资产管理职责落实不到位,部分国有资产因资料不齐、证照不全、产权不明晰而闲置,国有资产盘活利用工作迫在眉睫。

一是政策环境。在财政收入减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地方政府举债投资可持续性减弱的大背景下,存量资金挖潜空间有限,盘活国有资产已经成了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共识。

二是经济形势。当前土地红利逐渐消解,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地方政府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来化解地方债务。盘活国有资产成为当前防范债务风险、筹集建设资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经济引擎。

三是服务大财政体系建设。通过盘活国有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对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合理扩大有效投资、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企业债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和部分省市的经验做法来看,盘活国有资产是建设大财政体系的有效路径。

二、政策依据

近年来,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等文件,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和要求。各省市也下发了配套文件,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履行单位职责,摸清资产家底,盘活闲置、低效资产,为国家战略布局提供数据和经济支撑。

三、盘活国有资产实践

1.前期清理“三资”,夯实基础

1)着力推进土地清查。结合当地情况,各级自然规划部门和国资委纷纷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盘活利用存量土地的通知》,要求摸清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规模、状态、使用情况,要求相关单位必须做到“手上有账、心中有数、脑中有盘算”。

2)加快迁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据和存量资产摸排。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据整合录入预算一体化系统,完成数据迁移,便于在资产的购置源头和审批过程中规范审批要素、同步购置信息、确保账实相符,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系统数据的真实完整,方便获取国有资产最新动态信息,夯实行政事业单位闲置、低效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剥离、盘活的基础,确保底数清、情况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全面部署国有“三资”清理工作。结合大财政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围绕“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宗旨,按照全领域、全口径、全覆盖的要求,组织开展国有“三资”清理盘活工作,将分散资产集中起来、闲置资产用起来、低效资产优起来,确保归集一批、划转一批、盘活一批,充分挖掘增收潜力。

2.中期盘活国有资产,释放活力

围绕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目标,结合“三资”清理的成果,借助大财政体系建设的“东风”,推动经营性资产和闲置资产集中经营利用,盘活闲置、低效国有资产,增加国有资本收益。

1)以融资方式进行盘活,将有效债务转化有效资产。一是以商贸资产出让式融资。会同自然规划、商务、消防等职能部门,以商贸资产进行抵押融资,再通过租赁等方式运营管理,形成“融资+经营”双线收入。利用收入反哺用于城市更新改造、县域基础设施补短板、保障性租赁住房、乡村产业发展等领域。二是以景区特许经营权注入式融资。景区经营权通过申报项目进行融资,融资资金反向投入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开发。三是以资源划转式融资。根据矿产、森林、水库等资源,以及水库清淤、停车位经营等特许经营权的分布利用情况,通过划转到国企的方式,壮大国企资产规模、降低国企融资成本、增强国企抗风险能力,同时将相关资源进行融资盘活。

2)剥离划转经营性和低效、闲置资产。划转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低效、闲置资产,通过将经营权集中划转国有商贸企业和物业运营公司的管理模式,降低国有资产闲置率,减少“两非”资产数量,提高国有资产盘活利用率。

3)兼并、重组、整合国有企业。一直以来国有企业既要响应国家政策,又要面向市场运营,承担了较大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责任。为了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放大国有资本效益,从国家到省、市逐步开启了国有企业改革浪潮,通过“兜底一批、破产一批、兼并一批、做大一批”的方式,降低国企风险、盘活国企资源。

在国企改革、兼并、重组过程中,秉持“三个坚定”。一是坚定特色化理念,牢固树立靠市场营利、为政府服务、让群众满意的理念,突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商、产业发展投资商、城市运营服务商功能定位,聚焦城乡建设、产业振兴、资本运营三项主业和民生服务一项辅业。二是坚定实体化发展方向,推动企业发展从单一融资性业务向多元化产业、实体化经济拓展,依托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建设果蔬、药材、石材等特色产业园3个,与优质民营企业合作组建股份制公司4个,以壮大实体经济全面提升造血功能。三是坚定市场化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政企分开,推进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善分级分类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建立市场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推进企业与各级单位战略合作,以市场方式换项目、换产业、换投资。

3.后期扩大投资,形成有效资产

1)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集中整合闲置、低效资产,引进第三方养老机构开展合作,承接“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分散供养对象基本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旅居康养研发合作、智慧养老平台五大板块业务。

2)发展夜市经济产业。各地学习借鉴“淄博烧烤”经验,通过建设新夜市、引进新业态、运营新模式,丰富公园文化活动,建设特色夜市,打造夜市经济。

3)发展休闲娱乐产业。各地结合招商引资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带动社会投资建设,打造网红打卡地,发展休闲娱乐产业。

4)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各地结合自身文化传承和红色革命底蕴,发展革命文化公园、历史名人纪念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级景区和科普教育基地,投资配套的健康、养老服务,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各地旅游发展。

四、国有资产盘活面临的困难

1.有效资产转化有效债务难从行政事业单位剥离了大量符合划转条件的有效资产,但在盘活利用过程中,仍难以得到市场充分认可,制约了有效资产转化为有效债务,导致资金流动受阻。

2.历史遗留问题大,盘活资产成本高根据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要求,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进行多次清理,一些资产因为管理和监管不到位等原因,需要重新测量、评估、安全鉴定等才能确权、办理证照,并补缴税费和出让金,这形成了大量财政资金支出。尽管补缴的税费和出让金有地方留存部分,但上缴中央部分也不低,给地方财政部门带来了资金支出压力,资产盘活成本较高,导致资产盘活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3.国有企业创新驱动转型难当前国有企业正处在从传统产业向创新驱动发展过渡的关键时期,但从省、市、县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现状来看,国有企业在科技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机制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主责主业定位不准、投资前必要性及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监管不到位、业财融合度不高等方面,这些问题在县级地方国有企业尤为突出。

4.国有资产盘活体量不足当前多地进入长期财政紧平衡状态,国有资产盘活形势严峻,将资产资源变资金面临巨大挑战,短时间内难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和缓解财政压力。

五、盘活国有资产结论和建议

1.灵活制订国有资产盘活政策国资部门结合大财政体系建设和国企改革,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但国有资产要盘活利用,前提是权属清晰、证照齐全。因历史遗留原因,部分资产需要重新确权办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确权办证需要缴纳一定税费,导致这些资产还未形成有效营收,就要支出一大笔费用,增加了盘活成本和盘活难度,导致相关单位对问题资产“望而却步”,只能任其闲置。建议上级职能部门研究制订出台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逐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降低国有资产盘活成本,提高国有资产盘活效率。

2.完善国有资产盘活机制国有资产性质特殊、责任重大,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部分国有资产虽然有巨大的盘活潜力,但因为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处置等流程较复杂、周期较长,租用、购置国有资产成本也较高,导致社会资本租用或购置国有资产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国有资产盘活机制,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基础上,简化中间流程,降低盘活成本。

3.加大国有资产宣传力度,拓宽盘活渠道国有资产一般是通过线下拍卖或者询价的方式进行出租出借和处置,传统方式信息受众面小,限制了国有资产盘活。在互联网时代,应结合线上平台,通过多媒体渠道,加大国有资产宣传力度,拓宽国有资产盘活渠道,快捷高效地将信息精准投送到潜在高需求人群,让供需两端高度匹配,使国有资产盘活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盘活形成的营收也能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高效防范金融风险。

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相关附件: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

X

您即将访问非政府网站链接,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