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背景新要求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基础管理、使用效益、政策执行及系统建管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本文基于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立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各类问题成因,并从多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以期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明确界定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定义,即指由行政单位或事业单位依法依规通过特定渠道获取或构建的资产,这些资产源于财政资金的投入。具体而言,此类资产的形成途径包括接受分配、转移、置换等财务操作,以及通过捐赠方式获得的资产,这些均被确认为国有财产的一部分。此外,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国有财产。在表现形式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涵盖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多种形态。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一是相关的制度框架逐渐建立。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一个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为核心,涵盖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的完整资产管理体系。同时,也在推动机关的运行保障立法,努力打造一个安全、规范、高效、公开、透明且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二是仍需持续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基础。将资产管理业务整合到预算管理中,并逐渐构建一个从预算资金到资产的完整管理流程。三是要努力提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持续深入贯彻执行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政策要求,积极盘活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并深挖其潜在价值。这不仅能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还增强了集中保障的能力,从而显著遏制违规使用办公用房和公务用车的情况。
但同时,随着国家及地方经济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步伐的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验。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时无需进行成本利润的核算,导致实践中部分单位不够重视资产管理,存在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处置不规范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有资产发挥效力。分析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并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是值得我们当下探讨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如:资产购置环节,购置程序不规范,资产采购人员未与使用人员充分沟通,缺乏充分调研与可行性研究,购置随意;资产登记入库环节,未能及时将国有资产登记入账;资产的信息登记不全面,名称、型号、状态等记录模糊;资产领用环节,未办理领用手续;资产处置环节,未经过科学合理的专业化评估。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制度直接套用上级制度,制订的制度过于空泛,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不能有效指导本单位或本部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最终影响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效果。
(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不明。
一方面,固定资产管理岗位责任界定模糊,存在不明确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无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与专职管理人员体系,多由行政岗位人员兼任管理职责,由于管理职责的模糊划分与落实不力,国有资产闲置与流失的问题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将资产管理责任片面地归咎于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对单位资产管理建设参与度不足。同时,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激励机制与奖惩措施尚未建立健全,导致管理人员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缺乏足够的动力与积极性,表现出较为被动的态度,进而影响了管理效率与效果。
(三)国有资产绩效体系尚未建立。
大量的资产闲置、部分国有资产低效运转甚至出现边闲置边租用资产的情况,与缺乏有效的国有资产绩效体系,未能形成良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关。
目前,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对于如何系统、科学地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制度建设、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存量资产盘活等方面的情况,还缺乏深入研究,这使得很难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的使用效益。此外,目前针对资产管理制定绩效评估指标和考核方法也同样面临困难。
(四)内外部监督检查不到位。
内部监督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控制度,无法有效地对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同时,由于业务能力的局限性,对固定资产管理政策的深入理解存在不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资产管理本身的监督与检查环节。此外,不乏因顾及情面而流于形式化的审计操作,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外部监督方面,财政部门监管重心在于单位财政资金的合法合规性上,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不足,审计监督与常规巡视巡察机制亦难以实现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账务的年度全覆盖审查,这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潜在问题被隐匿、未能及时识别与纠正的风险。
(五)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不够紧密。
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尚未形成有效联动,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理解,缺少工作积极性。
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在统筹管理层面遭遇困境,无法兼顾资产和预算,顾此失彼的情况成为常态。由于资产和预算管理分离,资产管理数据的传递滞后,导致在做预算管理时缺乏对资产情况的掌握,造成超标准、超数量、超需求配置资产的情况大量发生。
三、行政事业单位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为优化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固定资产保存得当,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为行政事业单位服务。
(一)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机制。
全面梳理和修订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抓好各项资产管理制度落实,确保制度落地见效。从一方面来看,围绕资产的预算、分配、使用、处置,以及产权登记、收益收缴、清查核实、绩效评估、资产报告和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加速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以构建一个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和监督制度体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更加高效地执行各项制度,以确保资产管理工作能够更为顺利地进行。同时,通过明确操作步骤,实施资产的分级管理,并采用责任明确的管理方式,确保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能够高效开展。
(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
一是务必及时完成权属变更与登记工作。当单位面临资产产权变动时,迅速、准确地办理各项资产的产权登记手续,以防止产权模糊现象的发生。各相关单位应各司其职,明确责任,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工作。
二是严格规范财务处理流程。各单位对达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条件的资产,必须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并按照规定计提折旧和摊销。同时,需定期与资产卡片进行核对,以确保账卡相符。
三是实施定期盘点制度。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应定期进行账目核对,并确保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资产盘点。一旦发现账实不符的情况,立即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以确保资产数量清晰、情况明了。
(三)加强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定期的资产盘点、清查,切实掌握固定资产的底数和使用状况,加大固定资产盘活力度。通过功能挖潜、修旧利废、改造闲置资产等方式不断优化在用资产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产使用价值,全面激活存量资产。
对部门内无法调剂的资产,推进跨部门、地区、级次调剂。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与机关事务管理机构联合建立政府公务仓,统一管理低效、闲置、超标资产,并在线上平台登记调配。难以调剂的资产,经审批后,按市场化方式出租、出售,促进资产保值增值。短期未用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可租赁或出借给其他单位,提升使用效率。
(四)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需要从上到下、全员参与,不断强化管理理念,对干部职工进行绩效考核时,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以促使干部更加重视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加快构建一个更为科学的固定资产岗位的责任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岗位责任制度为核心,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维护等关键环节上,明确其职责,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率。
(五)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绩效考评制度。
为实现“政府过紧日子,节用裕民”目标,构建科学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系至关重要。建议将制度建设、基础管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报告及年度重点任务作为考核指标,并细分要点、公式、分值和标准,将考核与绩效奖励挂钩,奖优罚劣。利用考核成果激发管理热情,构建激励机制提高人员参与度和积极性,提升固定资产管理质量。
(六)进一步强化内外监督形成监管合力。
行政事业单位为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做好风险管控工作,从固定资产在各个环节中存在风险入手,严密监控风险节点,构建全面而细致的风险应急策略体系,以增强风险预防与控制能力。
为明确并落实资产管理责任,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人员职责与权限,确保管理活动有据可依、责任到人。行政事业单位在加强内控管理基础上,综合运用人大、审计、巡视、财会监督等方式,形成内外监督一体化,确保监督无死角,防止国有资产违规使用和流失。
(七)探索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深度融合。
有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强化信息互通与协同管理机制。具体而言,需构建一套跨越部门与系统的信息共享平台,确保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标准化。一方面,需剖析单位蓝图、业务现状、资产存量及效能,编制中期资产预算规划,预估资源投入,考量全生命周期成本,细化年度预算时要紧扣绩效指标,强化评估与考核,特别是对建设项目要全面研究可行性并及时报审,依托财政项目库管理,确保科学规划与财政资源合理分配。另一方面,系统梳理各部门资产需求比例,科学评估履职资源合理范围,建立资产配置分类标准体系,细化资产预算,纳入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范畴。同时,要积极运用预算一体化系统,推动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期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与效益,为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财政部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