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恰江村“庆丰收话未来”活动顺利举行。拿着17万元种植收益,村民伊丽牙斯·吾拉依木高兴地说:“种了七八年土茄子,数今年收入最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恰江村以种植特色产品——土茄子为抓手,围绕建设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实现产业振兴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寻觅特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驻村以来,大家时刻都在寻找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自治区政协机关驻恰江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卢楠说。
恰江村人均耕地1.9亩,人均年收入1.6万多元,发展农业土地少、发展工业没基础、发展旅游缺资源。
乡村振兴的动力在哪里?
去年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队员放下行李就开始调研论证。
在一次吃饭时,大家发现村民做出来的拌面味道十分独特,一问,原来是用土茄子炒的菜。
村里种有70多亩茄子,茄子个小、色紫,被称为土茄子,村民食用之余,拿到巴扎上卖,一年还能挣点钱。
大家来了兴趣,翻一翻历史,土茄子历史上千年。走村串巷一看,村民房前屋后都会种,吃土茄子在这里非常普遍。找种植户问问,每年亩产约1吨,还容易种。市场上打听,最贵时1公斤卖45元,最便宜时也2元多。把土茄子样品送至上海检测,富含的花青素要高于普通茄子,长期食用对人体有益。请教专家,专家建议可以发展土茄子特色产业,以小产品撬动大市场。
理一理恰江村的优势,历史上这里就是迎来送往的重要驿站,留下很多珍贵的人文遗产,以及土茄子、药桑、古树等自然资源。交通便利,距离巴楚县城4公里、图木舒克市35公里,等级公路沿村而过。村民有一定的种植经验,容易接受土茄子种植。
优势多、产量大、种植效益高、发展前景广,具备了做大产业的基本条件。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达成一致:在土茄子上做文章。
经过一系列谋划、对接,恰江村确立了以土茄子种植为主导的第一产业,以土茄子加工为主打产品的第二产业,以土茄子拌面为主打产品的第三产业,以及游乐项目引流的文旅产业等相互配合产业发展模式。
看到增收希望
万事都有头,第一步就是吸引村民自发种植土茄子。
恰江村找到喀什春裕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达成集土茄子种植、加工、销售、开发于一体的合作协议,未来5年将由合作社包销恰江村种植的土茄子,并对种植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育苗和土壤改良等服务。
但村民还是有疑虑:担心种不好、卖不掉。
自治区政协机关驻恰江村工作队副队长王烜和队员们走进村民家,逐家动员。
王烜是个“老”驻村工作队队员,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自治区政协机关工作,第二年即到恰江村,一待就是3年。去年3月,她又和同事一起来到恰江村,成为新一轮驻村工作队队员。
“小王来了,快进屋坐。”村民看到熟悉的王烜,热情打招呼。
王烜也不客气,坐在沙发上说:“合作社兜底收购,还指导咋样种,敢不敢试试?”
“有啥不敢,我的地都种土茄子。”村民阿布都瓦衣提·如孜说。
工作做透了,59户村民积极响应,全村土茄子种植面积突破600亩。3月种下苗,技术员指导村民浇水、施肥、打尖……5月第一批土茄子成熟,一直到10月,村民能采收多茬。
算下来,土茄子平均亩产3.6吨,合作社按每公斤7元包销,村民每亩地纯收入超过2.5万元。
10月已过土茄子的“黄金期”,齐腰深的土茄子秧上,挂着十几厘米长的茄子,深紫色的皮在太阳照耀下闪着亮光,阿布都瓦衣提仔细地把它们摘下来。今年他种了13.4亩土茄子,收入50万元,“第一次挣这么多钱。”他开心地说。
产业融合发展
合作社把土茄子收购上来,还给茄子做了包装,销售到了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小小的土特产闯进了大市场。
土茄子产业化之路开始蓬勃发展。
恰江村明确“特色为先、一村一品”发展思路,通过种植、加工、餐饮、文旅等产品开发、展示、销售、孵化,以土茄子推广合同为支撑,推动种植业走精品发展之路;以游乐场经营合同为支撑,推动文旅业走精美发展之路;以一条街租赁合同为支撑,推动餐饮业走精良发展之路,共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而这些,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就是建设“恰江土味”餐饮一条街、“恰江野趣”体验园、“恰江慧眼”产业园和“恰江一品”加工园。
秋日阳光下,在恰江村里走一走,“恰江土味”餐饮一条街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毕,工人们正在加紧内部装修。“恰江一品”加工园也即将投产,很快将开始加工出土茄子相关产品。体验园和产业园项目都在加紧建设,争取早日投产,为恰江村产业发展出力。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恰江村解决就业、培育产业、拉动百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最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惠及周边村镇。
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南疆大地铺展开来。
10月31日,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恰江村“庆丰收话未来”活动顺利举行。拿着17万元种植收益,村民伊丽牙斯·吾拉依木高兴地说:“种了七八年土茄子,数今年收入最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恰江村以种植特色产品——土茄子为抓手,围绕建设自治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实现产业振兴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寻觅特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驻村以来,大家时刻都在寻找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自治区政协机关驻恰江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卢楠说。
恰江村人均耕地1.9亩,人均年收入1.6万多元,发展农业土地少、发展工业没基础、发展旅游缺资源。
乡村振兴的动力在哪里?
去年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队员放下行李就开始调研论证。
在一次吃饭时,大家发现村民做出来的拌面味道十分独特,一问,原来是用土茄子炒的菜。
村里种有70多亩茄子,茄子个小、色紫,被称为土茄子,村民食用之余,拿到巴扎上卖,一年还能挣点钱。
大家来了兴趣,翻一翻历史,土茄子历史上千年。走村串巷一看,村民房前屋后都会种,吃土茄子在这里非常普遍。找种植户问问,每年亩产约1吨,还容易种。市场上打听,最贵时1公斤卖45元,最便宜时也2元多。把土茄子样品送至上海检测,富含的花青素要高于普通茄子,长期食用对人体有益。请教专家,专家建议可以发展土茄子特色产业,以小产品撬动大市场。
理一理恰江村的优势,历史上这里就是迎来送往的重要驿站,留下很多珍贵的人文遗产,以及土茄子、药桑、古树等自然资源。交通便利,距离巴楚县城4公里、图木舒克市35公里,等级公路沿村而过。村民有一定的种植经验,容易接受土茄子种植。
优势多、产量大、种植效益高、发展前景广,具备了做大产业的基本条件。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达成一致:在土茄子上做文章。
经过一系列谋划、对接,恰江村确立了以土茄子种植为主导的第一产业,以土茄子加工为主打产品的第二产业,以土茄子拌面为主打产品的第三产业,以及游乐项目引流的文旅产业等相互配合产业发展模式。
看到增收希望
万事都有头,第一步就是吸引村民自发种植土茄子。
恰江村找到喀什春裕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达成集土茄子种植、加工、销售、开发于一体的合作协议,未来5年将由合作社包销恰江村种植的土茄子,并对种植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育苗和土壤改良等服务。
但村民还是有疑虑:担心种不好、卖不掉。
自治区政协机关驻恰江村工作队副队长王烜和队员们走进村民家,逐家动员。
王烜是个“老”驻村工作队队员,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自治区政协机关工作,第二年即到恰江村,一待就是3年。去年3月,她又和同事一起来到恰江村,成为新一轮驻村工作队队员。
“小王来了,快进屋坐。”村民看到熟悉的王烜,热情打招呼。
王烜也不客气,坐在沙发上说:“合作社兜底收购,还指导咋样种,敢不敢试试?”
“有啥不敢,我的地都种土茄子。”村民阿布都瓦衣提·如孜说。
工作做透了,59户村民积极响应,全村土茄子种植面积突破600亩。3月种下苗,技术员指导村民浇水、施肥、打尖……5月第一批土茄子成熟,一直到10月,村民能采收多茬。
算下来,土茄子平均亩产3.6吨,合作社按每公斤7元包销,村民每亩地纯收入超过2.5万元。
10月已过土茄子的“黄金期”,齐腰深的土茄子秧上,挂着十几厘米长的茄子,深紫色的皮在太阳照耀下闪着亮光,阿布都瓦衣提仔细地把它们摘下来。今年他种了13.4亩土茄子,收入50万元,“第一次挣这么多钱。”他开心地说。
产业融合发展
合作社把土茄子收购上来,还给茄子做了包装,销售到了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小小的土特产闯进了大市场。
土茄子产业化之路开始蓬勃发展。
恰江村明确“特色为先、一村一品”发展思路,通过种植、加工、餐饮、文旅等产品开发、展示、销售、孵化,以土茄子推广合同为支撑,推动种植业走精品发展之路;以游乐场经营合同为支撑,推动文旅业走精美发展之路;以一条街租赁合同为支撑,推动餐饮业走精良发展之路,共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而这些,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就是建设“恰江土味”餐饮一条街、“恰江野趣”体验园、“恰江慧眼”产业园和“恰江一品”加工园。
秋日阳光下,在恰江村里走一走,“恰江土味”餐饮一条街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毕,工人们正在加紧内部装修。“恰江一品”加工园也即将投产,很快将开始加工出土茄子相关产品。体验园和产业园项目都在加紧建设,争取早日投产,为恰江村产业发展出力。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恰江村解决就业、培育产业、拉动百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最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惠及周边村镇。
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南疆大地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