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2024年,四川财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不断优化完善政策体系,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为建设美丽四川提供坚强财政保障。
一是完善制度机制,不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科学界定省与市县生态环境领域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出台《四川省生态环境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与市县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省与市县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完善财政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通过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统筹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扩大绿色采购覆盖面,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工作,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基金等措施,不断丰富政策工具,打好“组合拳”。修订印发《中央和省级财政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补助标准,推动市县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夯实生态环境基础。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4年,统筹安排中省生态环境保护资金71.4亿元,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统筹安排中省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草原资金42亿元,高质量推进若尔盖黄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助力打造全国首个“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引入多元化资本,实施生态环保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对250个符合条件的生态环保项目给予增信支持,撬动银行贷款超过400亿元。加大力度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推荐项目,推动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投资四川项目金额突破20亿元。
三是加强协同联动,不断增强齐抓共管合力。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持续深化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四川省内流域上下游补偿格局全面形成,岷江、沱江、嘉陵江、安宁河等流域先后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全省21个市(州)全覆盖。四川成为全国首个在长江、黄河干流均建立跨省补偿机制的省份,近年来分别与重庆、甘肃、云南、贵州签订两轮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黄河干流、赤水河等流域横向保护补偿协议,考核指标不断完善,考核内容更加精准,有力促进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形成良性互动。2024年,共兑现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资金12.8亿元,全省水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203个国考断面、142个省考断面和285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四是强化绩效监督,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能。深入推进“管资金、项目、政策,都必须管绩效和监督”,狠抓生态环保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积极推进预算执行常态化监管,对执行进度缓慢问题,采取约谈、通报、收回资金等方式督促加快执行;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限期完成整改。深入开展生态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持续强化绩效结果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