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政府网站年度报表

依申请公开

  • czt000000/2025-00669
  • 〔〕 号
  • 2025-03-10

2024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发布日期:2025-03-10 16:16 来源:财政部官网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综述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严峻复杂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年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有效落实存量政策,推动出台并扎实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狠抓预算执行管理,强化宏观政策协同,有力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力落实存量和增量财政政策。保持较大财政支出力度,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8万亿元。顺利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用好增发国债资金,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支持项目超过4万个。及时研究出台一揽子财政增量政策,加快实施进度。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税收政策,推进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工作。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并扩大政策覆盖面,上调国家助学贷款额度、调减贷款利率。2024年国庆节前向1100多万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

二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科技强国建设,中央本级科技支出、基础研究支出大幅增长。发布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兼并重组的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组织开展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启动实施新一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奖补政策。统筹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保险全国覆盖、大豆保险有序扩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是积极支持办好民生实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继续超过10万亿元,推动各地下沉财力,兜牢“三保”底线。延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政策。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高小学、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国家标准,加强营养膳食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提高城乡居民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支持应急抢险救援及受灾群众救助。

四是更大力度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多渠道统筹化债资源,推进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总额一次报批、分配一次到位、分年安排实施,履行法定程序后次日即向各地下达置换额度。支持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协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管理监督。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制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在财政部等16个中央部门率先开展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推动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地方发展产业、涵养财源。全面实施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完成会计法修订。依法对普华永道恒大地产审计项目开展专项检查。

财政政策展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财政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财政科学管理,防范化解风险,严肃财经纪律,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2025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二是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四是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促进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五是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兜牢“三保”底线。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支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推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等。推进实施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资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安排政府债券发行,加快政府债券资金预算下达,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二)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中央本级科技投入,全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制造业领域重点研发计划等保障,支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补政策。加强对企业的纾困支持,统筹用好化债支持政策,支持地方加快偿还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缓解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防止和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三)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综合用好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稳岗返还等政策,拓宽就业渠道,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支持教育强国建设。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普惠养老服务等。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支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合理调整机制。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四)支持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的支持力度。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和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落实和完善区域财税政策,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促进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加快发展。

(五)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研究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等制度。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的支持,推动重点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

(六)加强财政科学管理。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关于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意见,加强预算管理各项制度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支出标准体系建设、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绩效管理等工作。落实落细一揽子化债政策,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大财会监督力度,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相关附件: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

X

您即将访问非政府网站链接,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