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财政厅老干处组织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赞辉煌成就聚银发力量”参观调研活动。这次活动我们参观了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命名为“国家绿色工厂”的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和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集团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电气装备科技产业园。当我们看到那一件件展品、一幅幅图片、一张张奖状时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振奋,为我们新疆有这样好的企业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高兴。这两个企业从小到大成长发展的不凡历程,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亲身经历的边防建设的一些往事。
我在部队37个年头中有18年分别在三个边防军分区工作,见证了边防建设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第一次到边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从新疆军区步兵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北疆的一个军分区,在机关工作两年后轮岗交流到边防站。刚去的时候,我们住的是边民遗弃的马厩和地窝,过了两年,我们住上了新营房,用上了蓄水池,建起了新哨楼。虽然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一些,但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是要靠上级调运和从很远的地方采购。12年后我从机关调到北疆的另一个军分区工作,在这里经历了一次边防部队后勤基础设施配套治理建设,这一稳定部队、凝聚军心的重大举措,使边防部队吃、住、行、医得到了较大改善,保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93年2月我又从兰州军区某后勤分部调到南疆的一个边防军分区工作,这时的边防生活工作条件和过去相比又有了新的变化,住的是楼房,吃的不用愁,用的也方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万里边关,情牵官兵冷暖,边防建设更是写就浓墨重彩的篇章,边防部队的全面建设发生了划时代的深刻变化。我当年工作过的军分区所属的边防团和边防连队,如今触目皆新。随着一系列“暖心工程”、“阳光工程”、“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边防连队的吃水、吃菜、用电、洗澡、取暖、看病诸多难题被一一破解。边防连队和哨所官兵已经全部入住新型的“阳光保暖房”,实现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新建的营房不仅布局合理、结构坚固、功能齐全,还配备了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官兵的居住环境。官兵吃上了国家粮食供应标准中最高等级的大米、面粉和食用植物油,连队副食供应基本实现了“淡季不淡,四季有鲜”,官兵饮食实现了由“温饱型”向“营养型”的转变。边防团和边防连队已连通光缆和国家电网,配备了微机、电视机和数字电影设备,可以看到70多套清晰的卫星数字电视节目,文化生活的改善步入了全新的阶段。手机通信信号覆盖边防全线,官兵思乡只能望穿双眼等家信的日子一去不返。远程医疗系统可以直通北京,通过远程医学信息网,能迅速、直接享受到医学专家的服务,优质的医疗资源为边防官兵的生命健康撑起了保护伞。伴随着全军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守卫管控边防的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宽阔的边防巡逻路替代了羊肠小道,逐步建立了视讯会议、数字监控、边防执勤GPS定位、边界防越报警等边防执勤网络化系统,实现了边防执勤全程监控,“巡逻基本靠走、观察基本靠瞅、通信基本靠吼”的传统管控模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亲切的关怀,巨大的变化。这种关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鼓舞,让官兵们感受到来自党和人民的温暖,坚定了他们守边固防的决心。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强军目标的不懈追求,也极大地提升了边防部队的综合保障能力,增强了边防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维护国家主权.边境安全和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边防线上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国家的力量与智慧,见证着巨大的变化和进步。戍边人最懂关爱的温暖,最懂使命的分量。在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个特别的时刻,我们要向伟大祖国致以崇高的敬礼,要向伟大祖国表达我们的心愿:时移世易,时代发展,赤心向党的坚定信念不变如初,卫国戍边的奉献精神始终不渝,像哨所前那亭亭的白杨,沐浴着春晖,坚强地挺立,用年年萌发的新枝绿叶,书写爱党报国、爱军精武的壮美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