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政府网站年度报表

依申请公开

  • czt000000/2021-00051
  • 〔〕 号
  • 2021-01-31

我国承诺10年碳达峰和40年碳中和彰显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发布日期:2021-01-31 17:24 来源:中经网竞争情报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我国提出了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被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碳中和目标是中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付出的行动,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碳中和?为什么要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则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由于二氧化碳不错的保温能力,这层“毯子”越厚,就越容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进而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多种生物因为栖息地环境的骤然变化,而走向灭绝。

对于人类生活自身,除了生存范围的进一步缩小之外,高温也使得缺水地区的居民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此外,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大气和洋流的变化也会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剧变,人类活动范围缩减、作物减产、空气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

目前人类生产生活中几乎无法摆脱二氧化碳排放,这主要是因为化石能源称得上是现代工业的基础,这些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历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无论展现的形式是煤炭、石油还是天然气之类,主要组成部分都离不开碳。

以石油为例,除了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它作为燃料来源之外,石化产品的原材料也是石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纤纺织材料、塑料、建材、化肥等,基本都离不开石油。

这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离不开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原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化工技术导致的温室效应,最终让人类面临一个更难生存的环境。

201512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黎协定》,各国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二、我国承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

我国提出了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被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碳中和目标是中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付出的行动,彰显了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数据上来看,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飞速增长,随着经济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2013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停滞,节能减排措施力度的加大也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甚至出现负增长。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要让这样一个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超大能源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我国的低碳经济投资,将超过100万亿级;金融行业如果不前瞻性研究低碳经济,将在未来失去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三、五大发电集团开启清洁能源竞赛

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五大发电集团开启了清洁能源发展竞赛。

1)国家电投集团,这家清洁能源占比遥遥领先的电力央企宣布,初步测算到2023年就可以实现“碳达峰”。国家电投还提出,计划到2025年,集团电力装机将达到2.2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60%;到2035年,电力装机达2.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到75%。

国家电投,实现这一目标压力并不算大。截至2020年底,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为1.76亿千瓦,清洁能源总装机9888万千瓦,占比56.09%,在五大电力集团中清洁能源占比一骑绝尘。

2)大唐集团1212021年工作会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50%,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

对于大唐集团,到2025年完成50%以上占比目标,任重道远。截至2019年底,大唐集团电力总装机为14420万千瓦,位居五大电力集团末位,清洁能源占比仅为32.51%,略好于国家能源集团的24.90%

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大唐集团的电力装机增量,几乎全部要依靠清洁能源,才有可能完成,存量项目中或许还要淘汰一些煤电装机。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大唐集团明确提出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3)华能集团在117-18日召开的年终工作会上提出,“十四五”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清洁能源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和“六个新领先”的战略任务,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实现再次腾飞。

相比于其他四家电力央企,华能集团在清洁能源发展绝对增量上目标最为宏大。华能集团强调,到2025年,发电装机达到3亿千瓦左右,新增新能源装机8000万千瓦以上,确保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0%以上,碳排放强度较“十三五”下降20%,到2035年,进入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前列,发电装机突破5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75%以上。

而截至2019年年底,华能集团电力总装机为18278万千瓦,排名第二,但清洁能源装机占比仅为34%,处于五大发电集团中间位置。

2019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34%,到2025年超过50%,再到2035年超过75%,且发电总装机大幅增加,意味着华能集团未来电力装机增量,几乎也要全部依靠清洁能源。对于华能集团而言,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目标。

4)国家能源集团压力最大。截至2019年底,国家能源集团电力总装机为24644万千瓦,排名第一,但是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只有24.9%位居末位。国家能源集团多年来在光伏领域并未发力。

从今年开始,转型压力最大的国家能源集团也开始发力清洁能源,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达到7000-8000万千瓦,计划在“十四五”仅新能源新增装机就要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还不包括水电、核电等其他清洁能源。

国家能源集团由国电集团和神华集团重组而来,其煤炭产量位居国内首位。因此从转型角度,难度也最大。面对挑战,国家能源集团依然宣布全面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和实施路径。

5)华电集团2021年五点工作要求中,第一条就是让绿色成为公司发展的鲜亮底色。

预计华电集团2025年清洁能源占比目标会超过50%,很可能仅次于国家电投。

四、“液态阳光”技术实现规模化低碳乃至无碳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在我国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超84%,超70%的石油资源仍依赖进口,想要在10年时间内实现碳达峰,30年时间内实现碳中和,除了从植物自然光合作用、海洋吸收、节能降耗外,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是更为重要的途径。

“液态阳光”技术是一条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规模化低碳乃至无碳能源,回归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路径,为实现碳中和提供可行技术方案。

我国能源需求潜力巨大,导致二氧化碳减排任务艰巨。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保障液态燃料供给,实现低碳经济,是关系我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液态阳光”是通过突破高效、低成本、长寿命规模化的电催化分解水制氢技术,制取甲醇,而氢能与甲醇均是稳定可长期储存的能源。同时,“液态阳光”技术应用还是解决边远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及弃电问题,将是除(特)高压输电之外的另一条规模化输送能源的途径。

“液态阳光”甲醇/氢重整燃料电池作为绿色氢能载体,可解决氢能的储运,高压加注安全难题,与此同时,还可使燃料电池汽车全链条绿色化,助力交通领域实现深度脱碳。

相关测算显示,1吨甲醇可转化1.375吨二氧化碳。按照我国2020年甲醇年产能9358万吨计算,每年的甲醇产能可有望转化上亿吨二氧化碳;如果用可再生能源合成的7亿吨左右“液态阳光”甲醇规模化替代汽油,那么每年则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超10亿吨,与我国植树造林减排二氧化碳的最大值相当。

五、欧洲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碳中和目标将改变全球资产配置格局。碳中和,一个过去看来虚无缥缈的目标,正在成为全球经济走出新冠疫情世纪重创的可操作性路线图。

公开统计显示,美国ESG市场规模超17万亿美元(US SIF数据),加拿大ESG市场也超过3万亿美元(RIA数据),全球ESG基金规模突破1.26万亿美元(晨星数据)。

20181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希望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创造经济繁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01912月,新一届欧委会公布《欧洲绿色协议》,提出在2050年前建成全球首个“碳中和”的大洲。这份被称为“欧洲绿色新政”的协议长达24页,涉及的变革涵盖了能源、工业、生产和消费、大规模基础设施、交通、粮食和农业、建筑、税收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20203月,欧委会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决定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欧盟关于“碳中和”的长期战略也于当月提交联合国。

202012月的欧盟峰会上,27个成员国领导人就更高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即到2030年其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从此前设立的目标——比1990年的水平减排40%,提升到至少55%

围绕“碳中和”目标,欧盟动作频频。为推动能源转型,欧洲在7个战略性领域开展联合行动,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清洁、安全、互联的交通,发展竞争性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发展生物经济和天然碳汇,发展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以解决剩余排放问题。

欧委会还联合欧洲投资银行旗下的欧洲投资基金启动了总额为7500万欧元的“蓝色投资基金”,为活跃于蓝色经济中的初创企业、中小企业等提供股权融资,以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此外,欧洲还积极推动产业技术革命,如推动汽车电动化进程,在钢铁行业开启技术革命,推进可持续智能交通战略等。

即便如此,欧盟实现减排目标仍不轻松。

一是大量资金投入需要解决。据欧委会估计,仅实现2030年目标,每年就需要额外投资2600亿欧元;

二是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无论是钢铁行业,还是汽车行业,转型升级目标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科研技术攻关;

三是社会公平必须兼顾。新能源给煤炭等传统行业带来冲击,大量失业将影响到国家经济。据估计,仅德国汽车工业转向电动汽车,10年内就可能失去40多万个工作岗位。

为此,欧盟于20207月推出总规模逾1.8万亿欧元的一揽子复苏计划,其中至少30%5500亿欧元将用于支持受绿色转型影响严重的成员国,但这些资金的来源、分配和运转仍面临不少难题。(本文作者:国家信息中心 中经网朱幼平)

[38]

相关附件: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

X

您即将访问非政府网站链接,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