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是广播电视台开展业务的重要物质基础,涵盖了播出控制类、传输发射类、录音摄像类等专业性很强的设备,以及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一方面,随着事业发展和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广播电视台的资产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不断发展壮大,传统媒体受到冲击,广播电视台经济效益下滑,又严重影响了资产的更新换代。同时,广播电视台肩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满足广大群众对精神美好生活追求的职责,因此创建节约型广播电视台具有重大意义,对各级广播电视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广播电视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现状
1.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
过去广播电视台经营性收入较好,在资产配置上贪大求全、重购轻管,造成了极大浪费。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在项目建设上还是热衷于装备建设,录制节目需要灯光师、摄像师、音响师等多路人马,导致制作成本较高。
2.固定资产入账不够规范。
一是入账分类标准不统一。比如购置的调音台设备,应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资产菜单下拉到末端,选广播、电视、电影设备下的音频节目制作和播控设备的调音台(A02090402),有的入账人员为了省事,分类选了其他音频节目制作设备(A02090499),造成按照分类查找困难。二是入账不够细致。比如入账台式计算机,主机和显示屏一个账目,一个固定资产条码,主机和显示屏折旧年限都是6年,主机使用6年基本不能再使用,显示屏有的用10年也没问题,报废时一起报废,造成了人为浪费。还有的把含有软件、服务器等价值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多项资产按照一宗固定资产入账,打印一个条码,不便于管理和资产清查,容易造成资产流失。三是入账灵活性不足。《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比如单位买了10台微波炉,尽管单价不到1000元,不够入账标准,但是批量采购且使用年限较长,可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3.对报废概念理解错误。
《山东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及家具配置标准》规定了设备使用年限,比如,配置办公设备电视机价值上限5000元,使用年限6年,6年后计提折旧完毕净值为0,有些人误认使用6年就可以报废重新购置,使用年限只是一个参考标准,没有损坏可以继续使用。
4.编报固定资产政府采购预算不严谨。
在上报固定资产采购计划时,有的搞错固定资产购置参数,造成人为浪费。比如购置无人机,配套的电池型号错误,造成无法使用。编制年度预算时,预算编制不够精准,使用人员、资产管理人员、采购人员沟通不畅,把关不严,导致购置的设备无法使用,缺少核对和论证环节。
5.维护保养不及时。
由于资金紧张,减少了对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投入,导致设备老化加速、故障率增加,这不仅会影响节目制作和播出质量,还会缩短资产的使用寿命,容易发生安播事故。
6.对广播电视固定资产规律性研究不够。
广播电视台固定资产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系统性强,资产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等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又涉及众多相互配套的子系统。二是时效性突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相关电视专业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三是规模性强,广播电视台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消耗成本高昂,配套设备繁多。这些特点决定了广播电视设备技术复杂、关联性强,在重大项目决策时如果缺乏系统思维,论证不充分、不科学,会造成建设方向错误、购置设备技术落后,浪费资源和资金。
二、主要措施
1.落实资产管理职责,强化资产管理制度执行。
大力宣传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按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规定,完善资产管理体制,提高资产管理效益,进一步健全资产管理内控机制,明确管理要求并强化制度执行和监督检查。本台成立了以台长为组长的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定下发《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购买、报批、出入库、处置等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分工,组建了由台机关纪委、财务资产部、审计法务部、技术规划部组成的固定资产处置核查小组和固定资产处置技术鉴定小组,进一步规范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每个部门配备1名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人。
2.夯实基础管理工作,确保家底清晰准确。
严格做好各类资产的登记和核算,所有资本性支出应当形成资产并予以全程登记,准确完整登记资产信息卡片,精准、规范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避免已取得或已处置资产不做账务处理。严格落实资产定期盘点制度,掌握部门固定资产占用情况、质量情况及分布情况,确保账实、账卡、账账相符,这是加强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资产清查盘点,彻底摸清本部门固定资产家底。加强资产维护工作,及时做好机构改革、人员调动、退休等部门、人员、地点的资产变动。对资产清查中发现的账实不符、账账不符问题,查明原因,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堵塞漏洞。
3.规范资产管理行为,提升资产管理效果。
严格按照《山东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资产配置标准表》配置资产,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对资产购置要作全盘考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综合考虑履职需要、资产存量、使用状况和购买能力。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资产互相调剂使用,不能调剂的,可以采用租用、购置、建设等方式,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处置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履行报批程序,经台固定资产报废核查小组核查和固定资产报废技术鉴定小组鉴定后,报台党委审批。财务部门通过加强资产购置预算管理,从资金来源上加强有效控制,对当年未列入预算计划的坚决不予购置,进一步控制运行成本,做到有保有压、有增有减,在保基本运行的基础上保重点、谋发展。对于项目支出预算编报,要求预算部门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加强对申报项目科学性、合理性的审核,强化项目绩效和评审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4.推动资产盘活利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优化资产配置,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资产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闲置、低效运转等使用情况,建立待盘活资产台账,建设利用好公物仓,让闲置资产和低效运转资产得到调剂使用。特别是在机构改革、办公用房调整时,会出现大批闲置资产,资产主管部门要及时沟通协调,做好资产循环利用、修旧利废等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打通资产盘活渠道,规范资产盘活管理,大力推动资产共享共用。在广播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因业务需求的差异,对各类资产的使用频率和时间往往各不相同。比如,新闻部门可能在日常采访中对小型高清摄像机的需求较大,但在进行大型主题报道时才会用到转播车;而综艺部门则可能在筹备大型综艺录制期间需要长时间占用大型演播厅和大量灯光、音响等设备,其他时间段这些资产就处于闲置状态。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并提升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一是通过拆装更换废旧设备零部件,重新测试组装,延长资产使用时间,利用自身科研优势,自主进行设置、实验、测试配件,节省配件采购资金。二是建立调拨和设备共享共用平台等,调拨共用低效闲置设备,节约设备采购资金,推进设备开放共享。三是提高设备利用率。本台前期设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等统一保管,按照使用时长计价收费,演播室、转播车也是按照使用时间收取费用,有效促进设备的循环使用。
5.开源节流,加强技术创新。
组织业务骨干,攻克技术难题。一是本台正在研发地球站使用的抗干扰自动增益控制系统和机房无人值守系统,节约人力、物力成本。二是不再外包设备维护工作,如广播覆盖的发射机维修,由外部专业的维修公司维护变成由本台维修部门负责检修。在地面数字电视(DTMB)移交局传输保障中心项目中,都是业务部门负责搬迁安装调试,节约大量经费。三是在超高清4K建设中,利用国家发改委以旧换新的政策超长期国债,节省现金流。
6.用好一体化系统,加强资产动态管理。
本台投资5万余元搭建资产一体化管理系统,具有比较强大的管理功效,在完成固定资产的增加、变动、处置、清查、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的基础上,上传闲置、可共享或待处置资产信息,全面展示可调剂共享的资产信息。对每一件资产从购买到处置进行全程实时跟踪监控,将每一件资产落实到具体的使用部门、使用人、存放地点,推动实现了资产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推动了资产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解决了账实不符等问题,提供了统筹决策的可靠依据。
7.强化监管跟踪问效,推进监管精准到位。
在强化资产日常监管的同时,综合运用抽查、巡查等多种监督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资产管理中的违规问题。严格按照资产管理规定,对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建立长效机制,实施跟踪问效,摸清规律,提高前瞻性,减少决策失误。对症下药,利用新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如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节目制作和传播效率,减少对昂贵设备的依赖。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每位工作人员应从自身做起,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自觉维护固定资产管理秩序,创建节约型广播电视台。
(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