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zt000000/2025-01268
  • 〔〕 号
  • 2025-06-24 19:41:00

增值税留抵退税财政分担机制分析

发布日期:2025-06-24 19:41 来源:财政部官网 浏览次数:
【字体: 打印


增值税的设立可追溯至1979年,是国内财政税收的重要组成,每年均给出了税制改革方案,以提高该税种制度的全面性。为保持税收中性理念,在增值税当月进项税额高于销项税额时,会产生当月留抵税额,此数额需要返回给缴税主体。在退税数额高于税收时,会增加退税单位的资金压力,有必要采取退税分担措施保持退税政策的执行秩序。

一、分担机制的运行情况

对于进项税留抵的资金规划,本质是政府暂收企业收入税费的一种形式。当暂收数额较高时,将会降低企业可支配的现金数量,有碍于企业正常运转。

二、分担机制运行的困境

(一)分担机制平衡性不足

依照权责利平衡的理念,保持受益方多分担退税资金的理念,留抵退税主要的分担主体是收入地的财政单位。然而,国内增值税是参照生产地收税形式,税收进入生产地账户。当产地与支出地是相同地区时,收税退税成为区域内部的财务处理事项,不会出现争议。如果产地与支出地有差别,产地获得实际税收,支出地需要分担退税责任,将会产生收税与退税的争议。在当前征税体系下,无法有效精准辨识税额,难以保证税收入库地的匹配准确性,尚未建立留抵退税的数据溯源机制。针对此类数据匹配性不足问题,当前中央依照上年税收比例,逐一分配各地区的退税比例。此种税制规划具有折中处理特点,无法有效应对税收、退税两个主体有差异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想有效处理权责利匹配失衡的情况,应从税制、征管等方面,给出更合理的调整。

(二)分担机制不够健全

7/20的分担比例较小,当一个区域的企业外购量较高时,而企业销项税额较少,此时地方单位承担3/20的退税责任,却远高于地方实际可获得的税收,会增大地方财政实际承担的退税压力。增值税收入总数,主要是从支出项与收入项相减的结果,集中展现出一个区域的生产支出综合情况。多数情况下,增值税较高的地区,会产生较高的留抵退税数额。而退税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干扰,仅用增值税总数分配各个地区次年的退税比例,此种分担方法略显单一。

(三)补助方式细化不够

在应对新增留抵退税部分时,中央补助比例高于82%,地方单位实际分担退税总数的9%。专项资金划拨方式,参考了各区域的退税实际,对于小微企业、县级单位增加了适当的划拨比例。此种资金分配方法,更好地保持基层财政运行的平衡。然而,资金划拨项目不包括存量政策内容,尚未思考各个区域的差别。

三、增强分担机制运行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分担机制

1.保持“税收中性”的理念。退税机制是保持增值税抵扣机制的关键流程,是展现税收中性特征的关键制度。使用分担机制保持退税的运行状态,需要依照税收中性理念,保持企业退税运转正常,减少退税企业承担的资金压力。参照此种退税分担机制,从退税区域、税收区域的差别角度出发,同时考量各个地区的财力情况,妥善建立政府、市场各主体的相互关系,合理分担各个区域的退税责任,确保全国各地区的企业均能获得政策红利。

2.以恢复区域经济活力为目标,保持财政平稳为立足点。分担机制优化期间,应兼顾市场运行、退税落实两个方面,确保财政处于较好的运行状态。在经济形势的干扰下,税收增速不明显,必要支出项目持续增多,基层财政可能面临失衡问题。财力数量不大、统筹资金量不足,基层财政在应对退税工作中,存在较大的资金负担。当年财政税收总数低于上一年,依照上年比例执行分担责任,可能会出现税收为“负数”的情况,无法保证基层财政资金运行秩序。

(二)有效补充分担机制

针对各地区的财政资金划拨情况,各地区应参照退税资金的不同,给出差异性的资金划拨措施。在分担方案执行期间,需要全面计入退税数额,合理确定分担数额,给出各个地区政府的退税资金调拨次序。参照欧盟运转形式,加快推进国内留抵退税政策的执行。以企业申请的便捷性角度出发,欧盟跨境交易中主要利用就近方法,纳税人在区域内的税务单位上交申请。收到申请的单位,开展税务分类,确定实际负责退税的单位后,将申请转交至分担责任单位,给予对应的退税处理。在退税申请期间,需要由分担责任单位给予回应。此种服务机制,能够保证权责利的平衡性,实现由税收单位给予退税处理的目的。

(三)合理分配补助资金

在退税需求较高,当月实际税收远不足退税数额时,退税政策执行将会受阻。为此,降低地方退税压力,采取中央补助的形式,改进原有的补助方案,增强资金补助的有效性。一是,在补助规划方面,保持税收中性思想,走出增量与存量的界限,对于新增、存量的各类退税工作,均给出一定的补助。二是,调节补助比例期间,应保持“均衡”“扶持”的补助思想。参照各区域的经济运作情况,向税收较少、资金不足的地区给予适当倾斜。

责任编辑:

相关附件: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联稿件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