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工程结转公共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24_07_23     来源:自治区财政厅 浏览量:

近年,为进一步改善民生,我国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参与建设了较多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些工程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并且在整个项目建设中,所涉及的单位较多,专业领域较为广泛,从而增加了在建工程转固的难度。现结合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监管实际,简要归纳行政事业单位在建工程结转公共基础设施中存在主要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重建设、轻结算的问题。项目建设单位往往重点关注项目建设,忽略或意识不到需要同步完成资料收集、账务处理等工作,导致工程项目竣工后,因工程项目基础资料和账务不完整,无法完成项目决算,增加了工程结转的难度。

(二)工程项目结转各环节间缺乏有效衔接。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建设包含较多的环节,除前期的规划、可行性研究、概预算外,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外,还包括施工、竣工验收、结算验收等环节。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均会产生一定的财务、业务衔接关系,但实践中,单位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各内设机构间存在信息不通畅、各管一摊的现象,导致工程项目管理混乱。

(三)工程项目业务与财务融合不到位。由于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相对较快,而工程财务记账、结算、决算等工作流程较长。当工程项目已经完成竣工验收,开始步入实物移交阶段,一些合同结算、评审资料尚未完成收集审计,这种实物资产与基础信息资料不同步的问题导致结转工作难以开展。

(四)工程项目主体与建设主体缺乏结转约定。在总承包工程项目中,总承包单位多是从整体的角度管理项目投入,在分包方较多的情况下,难以准确完成在建工程不同单元的核算工作,容易造成遗漏问题。另外,部分工程项目采用代建模式的,工程核算中存在以拨代支的问题,增加了重复核算问题发生的概率,容易造成在建工程项目资产虚增等问题。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在建工程结转公共基础设施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层面。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对在建工程转固的过程进行规范和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财政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从外部环境出发,为行政事业单位转固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1)2019年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准则》,并下发了《关于加快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已使用在建工程转固工作的通知》,财政部门应做好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沟通和政策交流,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对这些新制度的认识,使其了解新制度在在建工程转固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为后期的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

2)按照新会计制度规范和在建工程转固要求,财政部门需要紧密联系行政事业单位,调查分析单位在建工程在库情况,清晰掌握在建工程的实际情况,随后建立科学合理的台账制度,指导单位准确编制在建工程转固方案,明确转固工作指引,并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推动在建工程转固工作的有序开展。

3)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制度规范建设,明确转固管理权责机制,夯实各级单位在转固工作中的责任,同时制定转固绩效考核制度,对在建工程转固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效益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薪酬激励联系起来,提升转固效率,以达到应转尽转的目的。

(二)项目建设单位层面

在建工程转固操作中,建设单位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建设单位不仅参与了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还开展了工程项目的核算、决算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开展中,建设单位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建设单位的作用,才能助力转固工作的有序开展。

1)在工程项目转固的初期阶段,建设单位需要做好在建工程的准确梳理工作,一般除“在建”“已决算待转固”状态外,“未决算待转固”也是在建工程常见的状态类型。建设单位应结合在建工程分类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台账,做好不同类型工程项目转固情况的准确记录。同时结合转固工作的需要,设计切实可行的转固方案,并在方案中标明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指导在建工程转固工作的有效开展。

2)为助力在建工程转固工作的开展,建设单位需要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重视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将在建工程内控管理制度融入项目决策、审核、设计、招标、施工、竣工结算等环节,并在项目财务、业务、资金、合同等要素管理中,深化内控管理制度的应用,以提升项目管理的精准性、全面性。

3)建设单位需要规范开展工程参建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确保财务人员懂业务,且业务人员懂财务,不断提升项目参建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从而为后期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提供智力支撑。

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计量的清晰性、准确性具有深刻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资源的利用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只有深刻认识到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的价值,结合工程实际,加强与政府部门、建设机构、接收单位的配合,才能高效推进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工作,并在提升资产管理、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进而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发挥财政投资促民生、促发展的积极作用。